English

毕节成为“长治”工程样板

1999-08-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徐冶 刘鹏 夏斐 通讯员 韩凤翔 我有话说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贵州毕节几乎与贫困密不可分,究其原因就是这里的水土严重流失。长期以来,这里的山民们在石旮旯里抠土种粮,种一坡收一箩,不但加剧了贫困,还逐渐失去了生存的条件。从1988年开始,毕节作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在实施“长治”工程之后,经过各族群众的艰苦奋斗,如今这里的山川面貌出现了新模样。

进入毕节地区的大方县,我们眼前处处是翠绿的山峦。在沙坝支毛沟治理点现场,苹果、梨、桃相间成行,层层石埂地里玉米扬穗。县水保办主任周天信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山,经常发生洪水冲走人和牲畜的事件。当地有这样的说法:山多草木稀,绿色质量低,陡坡种粮食,雨后地扒皮。为了给类似地质地貌区域的水土保持作出示范,县里的水保部门采取了工程和生物措施,指导农户对山顶进行封围管理,在山腰的梯地地埂种植既固土又廉价的豆豉叶,山底下则修砌排洪沟,而在排洪沟上游筑梯级谷坊,从而使群众的粮食问题和人畜饮水困难得到解决,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大方县还结合拍卖的“四荒”山地,以租赁、承包、入股等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目前全县已创办经济实体果园场68个,共25000多亩,一批绿色企业正在形成。

“治山、治水、治愚、治穷”。这是毕节防治水土流失的基本思路,地区水保办主任张佑礼介绍,通过大搞坡改梯挽救和改造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增强了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在狠抓经果林种植时,各级水保部门大力推广科学技术的普及,寓开发于治理中。1995年6月,毕节师专专门开办了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大专班,学期为3年,50名学员分别来自全区各县,地区水保部门定期派出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为了发动和组织更多的人关心和投入到“长治”工程中来,毕节地区水保部门在1992年就印制了全国第一张水土保持的招贴画,录制了宣传水保知识的磁带,并经常组织宣传队到农村巡回演出。据了解,开展“长治”工程以来,毕节600多万各族人民把国家扶持的资金当做十分难得的“药引子”,自愿投工7000多万个,在上百条小流域内完成重点防治面积4543平方公里,使过去每年随泥沙浊浪泄入长江的7000多万吨泥沙减少了三分之二。为自己和子孙后代营造了一方良好的环境。

从1994年至1998年,毕节地区、威宁县、毕节市、大方县、金沙县和毕节市何官屯镇获得了全国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有关方面还命名毕节市、大方县为全国水土保持执法试点先进单位。一个地区能有如此之多的殊荣,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而这些桂冠的后面,无不凝集着毕节人民特别是水保战线广大干部群众的无穷创造力和辛勤汗水。毕节的实践和经验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在山多地少,人口稠密,生态恶劣的长江上中游地区,只要以坡改梯为突破口,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现秀美山川并不是遥远的梦。(二十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